當裘尚芬老師把她譯好的這本《歌唱家的氣息維他命》交給我閱讀,並且要我寫個序文時,事實上,我等於在做一個「心得報告」了。
就我個人而言,我從事演唱和指揮歌劇演出,已超過三十年,在大學的合唱課也是我擔任的課程。我一向在發聲法上講求自然,而教學上較偏重作品的詮釋。最近知道「亞歷山大發聲法」在美國頗為風行,但所知不多。現在拜讀裘老師精心翻譯的芭芭拉·康樂伯所著這本書,且尚有副標〈呼吸的結構與動能〉感到豁然開朗。它把一個很多人在合唱教學上的理念和經驗,用具體而微、圖文並茂地整理了出來。它又點出了一般人所輕忽的盲點。我們可以說,這是一本「合唱人的珍貴手冊」。
在此我要強調的是,本書前言者詹姆斯·喬登也是合唱界的宿將,他在歸納作者芭芭拉·康樂伯的理論時,有些畫龍點睛的提示,本人除深表贊同外,也願在此加強調:
「當歌者能確實地將身體的動能建立在排練時的例行基礎訓練中,則自然優美的歌聲即能隨著調和的身體準線而鍛鍊養成。」(p.12)
「在處理語韻咬字的問題時,提醒團員們不要只使用『塗唇膏的雙唇』,而應該使用含有較大肌肉架構的『活動的雙唇』來發出歌詞中的子音及母音」(p.13)
「請用整個身體的支持來唱歌。」(p.14)
「持續唱著長樂句時,脊椎有延伸的感覺嗎?」
「是否常以拋物線的方式想像聲音往上往前的傳送?」
「呼吸是一種從上往下的動作,而不是像倒水入杯般時由下往上填滿的狀態。」(p.15)
「當你呼吸時,肋骨並不能硬性的用力膨脹,而是一種向外或向內的遊動。」
以上的論點,可以說有見識者所見相同,但卻常被忽略或誤導。氣的運用是歌唱的首要條件;而身體的支持,則是歌唱的基礎;而所謂「拋物線」的想像更是一個歌者是否能與聽眾交流、能否征服觀眾的先決要件。
我很高興能在這本書出版時寫序言。我相信此書的問世將大大地幫助合唱指導者及合唱團員。我們很謝謝杜美青老師,她從音樂教學經與豐富的學養,體認了出版此書的重要性。我們更慶幸有裘尚芬老師的細心翻譯,裘老師不但是一位優秀的聲樂老師、合唱團指揮,也是目前活躍於國內外的聲樂家,在理論與歌唱實踐中,必能用其精闢的語文,傳達此原著者的精神及意旨。我們謹此期待這本「合唱人的珍貴手冊」的出版。
台北歌劇劇場 總監
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所教授暨係所主任
前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兼任教授
曾道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