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歌唱 · 太極 · 音樂人》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coverok0109ok.jpg 

歌唱 · 太極 · 音樂人

作者
洪約華

tuand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教育─鋼琴演奏教學博士
紐澤西羅格斯大學鋼琴演奏碩士
亞歷山大技巧國際認證合格教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士,密西根州立大學聲樂碩士,俄亥俄州奧克蘭大學伴奏碩士。基於對人身樂器的興趣,除致力於中國歌樂的推廣,曾多次為我們的作曲家張炫文、林進祐、陳振均等發表歌曲新作;所指導之合唱團在音樂會上的演出,亦有不俗的表現。

tuand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或無極劍是我十餘年前定居東海,因緣際會才開始接觸的。初時和一般人一樣,對太極拳僅止於花拳繡腿的認知,沒想到練上一兩年後,卻深深愛上太極拳;發現這個運動對我的人身樂器產生很大的影響,身體更有彈性,愈加鬆柔、可調,這正是人身樂器運作不可或缺的條件。對我而言,打拳練身雖旨在鍛鍊身體,卻也無意間同時進行人身樂器「材質」之改造。過去練唱,重心或許放在聲音的支持、共鳴的焦點、開喉嚨⋯⋯,可能也注意到放鬆,自以為也頗「放鬆」了,至於「氣」的感覺與運用,尚不是那麼具體明顯。我深愛歌唱,然而以前對「聲樂」的理解與身體的使用,並沒有十分清晰具體的觀念,對我而言歌唱是例行公事。打練太極拳之後,發現更多身體的覺知開關一一被打開了,探索身體之行於焉展開。耐著性子練了一陣子的拳,赫然發現身體許多的彈性、奧秘、潛能,開始一一向我招手。每天的打拳、練唱等於在跟自己的身體對話,身體會隨時把當下的感受回應給我。在靜心、專注與傾聽之下,對身體的瞭解與日俱增,與身體的互動也愈加融洽協調,對聲音或身體的感受力自然不同於既往。

太極導引創始人熊衛大師說的好:練太極拳的目的,不是要朝外打,而是要朝自己的身體打,摧毀體內的僵硬,讓身體逐漸鬆柔;太極拳更要朝向自己的內心打,破除狹隘的觀念,開放心胸界線,與宇宙萬物同存(熊,2001)。由於人身樂器最大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個有「思維」的樂器。改造樂器事實上是包括「身」與「心」的。熊衛強調打拳者不僅要朝自己身體打,更要朝自己內心打,使自己身心徹底放鬆後,體內自然產生強勁的彈力,達到隱則柔、顯則剛的境地。歌者若期望「身」(樂器)可隨「意」(歌聲之高低抑揚)而動,對身體樂器的要求正是和熊衛所提示於打拳者一般,「身」與「心」都必須打練。因為心之思維、意念的指示,對身體運作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至於學習樂器者,身體等於其樂器的延伸,要讓沒有生命的樂器,經由延伸的生命體產生動人的樂音,「身」、「心」得打造鍛練與歌者一樣。「身」與「心」乃一體之兩面,任何一面太過剛強皆限制了另一方潛能之發揮。因此身心「互動」因「變」而得協調,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筆者因為喜愛歌唱,進而探究人身樂器,發現身(樂器或延伸的樂器)與心(具有心思意念的歌者或演奏者)密不可分之關係;經由對小宇宙粗淺的理解,深入探討大宇宙運行之「道」,不知不覺更撞進了人生哲學的探討。近年來研讀老莊,更讓我有融會貫通的欣喜。實踐老莊哲思,不僅可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對進退瀟灑自然,更讓我們在有如「小宇宙」的身體(人身樂器)運作上有所依循,免卻進退失所無所依循之困境。我將這個應對進退哲學運用在人身樂器上,得到與過去全然不同的身體回應,可發揮的空間更多。我認為在諸多方面,歌唱表現於人身「小宇宙」幾乎都是太極運動之現象,甚至音樂本質亦屬如此。是以「歌唱、太極、音樂人」作為本書探討的一個主題。

舞蹈家陶馥蘭在其《身體書》強調身體的智慧,她舉一例,某人問她:你難道不知道大腦是神經中樞,掌控全身的知覺?為什麼會要大腦「放棄」控制身體?她回答:掌控不等於正確,不等於優雅。缺少真與美的控制,便是無效與無謂的控制。⋯⋯自以為是的大腦太任意對身體發號施令,甚至頤指氣使。習慣禁錮和馴化了的身體因此喪失了自己的聲音。這不表示大腦與身體是處在合一的狀態中,這種合一是假象,潛在的緊張仍然存在。大腦需要解嚴,身體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陶馥蘭在追求對身體的深層了解上,她愈發體悟大腦要「放」、要「捨」、需要「融化」,像色彩消融於光中、溪流匯聚於海裡。熊衛的《太極戰略》也同樣主張:「大守不守,所以有守;小守力守,所以不守;守不在守,而在自健。夫惟自健守之至也。」他並解釋守亦即「攻」也。何謂「自健」?就是太極生活化,日日執行,即是自健之道,能日日執行,就是大守了。熊衛所謂的「不守」,指的不也是「頭腦不去對身體進行干預」?歌者需要一個隨心所欲的樂器,和舞者、打拳者要求一個自由的身體是一致的。

tuand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非常樂於推薦洪約華所寫《歌唱·太極·音樂人》一書。在此書中,作者融合了哲學、心理和生理的觀念,以及東、西方不同的訓練方法,提出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不僅能使歌者受益,更廣泛適用於音樂的各個領域之中。雖說音樂是一門藝術,卻十分依賴於實際的運作技巧,包括如何掌控身體與呼吸,如何拿捏不同程度的鬆緊度;演出者透過對身體運作的瞭解,方可化技巧於無形,自由地悠遊於樂曲中,呈現讓聆聽者感動的音樂。想要適切詮釋作曲家的意境,使聽眾體驗一個更高水準的音樂饗宴,就必須讓音樂、樂器與演出者融合為一,這是本書嘗試表達的論點。

這本書傳達了豐富的資訊與經驗,必能讓讀者獲益良多;因此,對不自我設限,有興趣多方探索的人,我極力推薦本書。


東海大學音樂學系創系系主任、榮譽教授
2008年教育奉獻獎 得主

tuand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聲樂的藝術是值得個人窮一生精力,不斷努力,尋求完美的一項學門。它是人類智能與體能高度配合的藝術。遺憾的是,許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忽略了自然的法則,而去追求某種片面的效果,以致於走錯了方向,結果令人扼腕。

洪約華老師在聲樂領域上不斷鑽研,教學多年,身體力行的將歌唱的功夫結合太極功夫;並且學貫中西,將中國古代哲理注入歌者思想體系;又將太極理論結合亞歷山大技巧,運用於聲樂學習,開發身心及用氣的至高原則;對人聲音色的技巧與特性,也有非常好的見解。

感謝洪老師的用心,帶領喜愛歌唱的人可以從中國古老智慧的結晶,深刻探索聲樂的藝術。《歌唱·太極·音樂人》的出版,對歌者或從事聲樂教學工作者,均極有助益。本人有幸率先拜讀此書,並以此書推薦國人愛樂者,學習開闊胸襟,開發自身最大音樂潛能。


東海大學音樂系所主任

tuand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一位歌唱家而言,呼吸法不但是歌唱發聲的基礎,更是推動歌唱藝術達到巔峰的原動力。唐朝段安節在《樂府雜錄》中指出:「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雲響谷之妙也。」若能「氤氳自臍出,至喉乃噫其詞」,當然能達到「致遏雲響谷之妙也」的境界。一個呼吸不得法的人,全身肌肉不自在,缺乏彈性,無論如何是發不出好聲音的。而這呼吸得不得法與身體是否鬆柔或能否協調運作有相當大的關係。能掌握呼吸法的歌唱家等於擁有一獨門的「氣功」。

氣功的修練,在身體的姿勢方面講究滿體舒鬆;在心理上則保持精神內斂。滿體舒鬆,其實正是歌唱家在唱歌時所應保持的姿態,因為藉著身體的放鬆與彈性,才能擴大共鳴腔,氣息上下通暢自如。而精神的內斂更能保持神志寧靜,心思能悠遊自在的盡情表達歌曲之境界。

中國傳統戲曲演員不論在喊嗓或是吊嗓,都得隨時謹記「氣沉丹田,頭頂虛空,全憑腰轉,而肩輕鬆」這十二字口訣。其實,運用丹田之氣來幫助發聲唱歌,一直是中國歌者傳統的古老觀念,這種觀念與中國武術的氣息運用有相當的關係,這也是傳統中國聲樂的最大支柱與救星。

由於傳統的戲曲演出有武場與文場,因此每一位梨園子弟都得接受武術訓練課程。中國武術特別講究動作與氣息的配合,因此這些科班的梨園子弟,自習藝到出師,這數年間都學得一定程度之武術基礎。換句話說,無形中他們對呼吸用氣的方法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達到某種程度了。而這些對發聲歌唱有很大的幫助。可見音樂人在修習自己樂器的同時,身體的鍛鍊更讓他們可以如虎添翼。

tuand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