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輝煌年代—1779-1840年代 倫敦鋼琴學派之音樂與風格》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封面  

輝煌年代

1779-1840年代 倫敦鋼琴學派之音樂與風格

作者
林伶美

tuand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伶美

彰化縣人。美國北卡羅萊那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音樂藝術博士,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音樂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音樂學士。曾師事Dr. George Kiopes,Dr. Charles Abramovic、周遜寬、王穎、黃如杏等教授。留學期間,除了個人演奏會外,還參加室內樂的演出,擔任教學助教、各項器樂、聲樂、合唱團、與歌劇院的伴奏。1993年12月贏得UNCG協奏曲比賽優勝,並於次年與UNCG管弦樂團合作演出莫札特C小調鋼琴協奏曲K.491。1997年4月獲得Pikappa Lambda National Music Honor Society選為榮譽會員,肯定與鼓勵在音樂上的表現與成就。回國後致力於演奏與教學。目前任教於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


tuand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次聽聞倫敦鋼琴樂派,是1996年還在美國攻讀博士班的時候。當時的我對這個學派一無所知,對於其中的學派之父——克來曼悌的印象,則還停留在小時候學琴時所接觸的第一首小奏鳴曲,作品36第1首,完全不知道他的偉大與影響力。然而,到如今完成這方面的研究,才知道若沒有倫敦鋼琴樂派,鋼琴音樂也許會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

這本著作的完成,要感謝背後無數人的支持與幫忙。謝謝黃如杏老師在我寫作時,所提供的建議,以及所給予精神上的鼓勵與打氣。也要感謝好友吳美瑩、助理林禹承與謝念辰,幫忙掃瞄與整理數量大得嚇人的譜例;好友施心玫在文字上的潤飾;教會傳道金珍麗長久以來的關心與代禱;與我的母校——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綠堡分校的音樂院圖書館,在蒐集樂譜與學術資料上所提供的熱心協助。最後要感謝長久以來無怨無悔的支持著我的父親和母親。

本書已通過審查,謝謝原笙出版社的協助以及審查委員的寶貴意見。

 

tuand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十八世紀開始,英國逐漸嶄露頭角。政治上,英國穩定漸進地以議會立法的方式取代君主專政;經濟上,濫觴於英國的產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帶來工業技術與生產觀念之革新,更為人民帶來財富,進而帶動中產階級之興起;外交上,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僅極力擴張海外殖民地,1815年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打敗拿破崙之役更使大不列顛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強權之一。而英國首都倫敦的角色亦隨之改變,從十八世紀初的政治性城市,到十九世紀時已轉變成為英國工業、金融、商業中心,並躋身世界重要大都會之林。此外它也是當時重要的文化重鎮。在音樂上,公開音樂會(public concerts)與私人音樂會(private concerts)、樂譜出版、樂器製造、音樂刊物發行等相關活動大量增加。新興的中產階級為追求社會地位的認同與提升藝術修為,願意花錢買樂器、聘請音樂教師、欣賞音樂會、購買樂譜、以及投資相關產業等。這些變化造就倫敦優渥的音樂環境。

鋼琴自從在十八世紀中期被引進英國後,於倫敦製造商布洛德塢公司(Broadwood)手中脫胎換骨。其在擊弦系統、踏瓣、琴弦、音域、材質等方面的研發與改良,不僅使英式鋼琴的表現力有更多可能性,亦逐漸取代大鍵琴成為主流鍵盤樂器。而鋼琴的普及則歸功於產業革命所帶來以機器代替人力與勞力分工之新生產方式。此方式使得鋼琴產能提升、產量增加且售價降低。這些變化使得鋼琴成為一般中產階級負擔得起的平民化樂器,進而帶動習琴人口的成長,也刺激對鋼琴教師與鋼琴作品的需求。

如此富裕繁榮且充滿商機的城市,加上充滿挑戰性的樂器與眾多的音樂人口,吸引許多國內外鋼琴家到倫敦發展音樂事業。這群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中期活躍於倫敦的音樂家們,後來被音樂學者稱之為「倫敦鋼琴學派」(London Pianoforte School),他們以演奏、教學、創作等方式澆灌這塊音樂沃土,發展出鋼琴藝術的第一個榮景。

在鋼琴獨奏樂曲發展史上,十八世紀古典時期的重心在維也納的海頓(Josef Haydn, 1732-1809)、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與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十九世紀浪漫樂派則以德、奧、法等地區的音樂家為主,如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布拉姆斯(Johann Brahms, 1833-1897)等,他們的作品一直活躍在演奏舞台上,主導音樂史的發展脈絡。而在這兩個時期之間,於倫敦發展的鋼琴家與其獨奏作品,一直是個鮮少人熟悉的領域,其地位甚至是被低估或忽略。然而這個時期的作品充滿原創性與多樣性,音樂家利用強有力的英式鋼琴開發出許多重要且具有指標性意義的鋼琴音樂,有些甚而影響浪漫風格的形塑。

tuandd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